English

竞考副司长

2000-06-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张可佳 文 何祖才 摄影

当了多年考官的徐世平当了回考生

他44岁的时候,走进了考场。过去专考干部的官,这回成了考生。他参加的是目前中国官员公开竞考最高级别(副司局级)的考试。这将是他20年公务员生涯中一个重要台阶。

他叫徐世平,国家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的处长。14年前,中国干部录用制度改革刚刚起步,他就参加了为公安、检察、司法、税务、保险、银行等13家机构公开招考干部的方案设计。那次轰动全国、有百余万人应考的尝试,已被记入中国人事改革的历史。3年之后,作为国家人事部考录司处长的徐世平,参与设计了国务院6个公务员制度改革试点部委的公务员考试、面试方案。

“我自己参与设计了这个考试制度,又成了部里第一次副司长竞争上岗、第一个面试的考生。说来也挺幽默的。”徐世平说的是他去年参加的国家人事部第一次晋升副司局级职位面试时的情景。

7月天,北京最热的季节。在机关大楼最大的会议室里,徐的身后是黑压压的几百名满怀期望、热情和好奇的旁观者,还有几十家新闻媒介的记者。

“怎么样?有点紧张?你这个有经验的考官,没问题吧?”主考官、常务副部长张学忠话语柔和亲切,微笑着鼓励他。

“我当时真的紧张起来了,这是身不由己的事。我当了多少次考官记不清了,但是像这样被人考一把……没人能在那种环境里轻松得了。”

我得知他去年在10比1的竞争中落败,不久前又去参加了部里第二次副司局级竞争考试,虽然就在竞争结果“公示”前夕,但他看上去心情平静。

我告诉他为什么坚持采访他,是因为他有勇气参加第二次竞争,并且已经连闯三关进入了最后16比8的“季后赛”阶段。

“我可以告诉你我为什么要一拼再拼。这与我的经历有关。我1970年当工人,干过车间主任,当过研究所党支部书记,从基层提拔到机械部机关,以后又调进人事部。在部里我走过的岗位很多,我有过4个第一,第一批挂职锻炼有我,第一次处级跨司轮岗有我,第一次副司局竞争上岗有我,很有趣,这回第一个面试的又是我。”

他说:“我制作过国家公务员第一次面试的录相带,分析过其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比如,旁边的人突然哄堂大笑,你却不知道是为什么,有时根本不是你答错了题;考生进考场,怎样来争取印象分,怎样发挥,让考官更了解自己,而任何做作都将非常不利……”

“你有勇气再来第二次竞争,自己很有把握了?”我问。

“我很清楚自己没有更多机会了。”徐说,“我回避不了。谁不想上?”可他没料到第二次竞争比第一次难度大多了。这一回,部里把竞考扩大到部属各事业单位,拿出8个副司级职位,竟有45人报名,只有十几个有竞争资格的处长放弃了竞争。

明知报考人数陡增,要层层淘汰,形势相当严峻。可是“工作紧张得让你喘不过气来!正赶上全国劳模评审,中央盯得很紧,一点毛病不能出!处里就3个人,副处长突然要做大手术……我们司长很支持我,他带着两个年轻人上会忙活,让我在家值班。我很感激。所以这回若是再不成,真对不起大伙儿。面子是个压力,可这压力比我自己的面子还大。”

宋部长说,选拔干部就是要避免一把手说了算

我约见了第一次竞争副司长职位的成功者、国际司副司长刘延国。与徐的风格略有不同,刘身着高档衬衫,扎着领带,脸上洋溢着清爽红润的朝气。

国际司不仅负责安排部里官员的外事交往,还管着全国人事官员的外事交流,介绍国际上人事管理的新观念新情况。他提到,10年前他为一次访问做翻译,领导问来访的加拿大官员:“如果你的上司喜欢谁,谁就能被晋升吗?”他听到的回答是:“这种事根本不可能。不仅法律不允许,而且还是很丢人的。一旦被揭发出来,一辈子名誉扫地。”

在那时,中国还刚刚开始对主任科员以下的非领导职位的人进行公开考试。

我请刘延国说说去年他竞争副司长的感受。

“我面临的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争。虽只有两男一女3个人,但我们都知己知彼。”

“你们考以前有过交流吗?”我问。

“我们仨一起聊过,当然都有自己不会讲的东西,各人有自己的秘密啦。”刘延国当时刚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回来不久。他分析:“这3年没在机关,就不如××处长人头熟,而且他的声誉一直很好。那个女处长比我年轻6岁,曾在美国留学,是硕士,水平很高,人也很聪明。我们仨一起任命处长,又一起竞争这个副司长。在过去,我们根本不用操这个心,也不会搞得这么紧张。领导们看上谁谁上去。”

确实如此,政策法规司的段余应副司长也对我说,你也许有耳闻,我们宋(德福)部长说,选拔干部就是要避免一把手说了算。一个人说了算,没有不出毛病的,要用制度来保证。关于竞争上岗,宋部长归纳过5条。一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要公道、正派。二要开阔选人用人的视野,不搞论资排辈,创造竞争的氛围和机制。三要避免一人说了算。四要克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缺陷。五是靠政绩、实力、真本事晋升,不许拉关系走门子。他还说,这种竞争实际上在日常工作中就已经开始了。

热辣辣的7月天,刘延国穿了熨得平平整整的短袖衬衣,扎上领带,准备进考场了。

“嗨,你这么胖的人,穿这个可不行啊!”处里的姑娘们提醒他。

结果,改穿西服入场的刘延国一露面就赢得一阵掌声。

面试顺序是抓阄抓出来的。3个人都知道1和3不好,可谁能抓着2呢?

“他俩推来推去,我就先抓吧。3个蜡丸一抛,我一摸,是个2。这下把他俩抓慌了。其实我能有信心,是我很清楚不能拿自己的弱势和他们比。”

面试时,3个人分在3间屋里,一道公共题“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群众路线是什么关系?”其后都是外事工作业务题了。

考听力的录音喇叭很糟糕,要求同声翻译。考官手里拿着印好的中文稿等着。那个女处长有些紧张,把“15大”翻成了“13大”。或许并非因此而失去机会,但毕竟只有一个人获得这个职位。

“没想到咱们的文印室还有这么个人才!”

2000年4月12日,第二次副司长竞岗面试开考。面对9个考官,第一个上场的处长崔宝华紧张得张口结舌。

张学忠副部长是当场主考。他问崔:“如果你被任命为一个副司长,你打算怎么做?”

“当好一个副司长,我,我,我……”才说了半句他就“我”不下去了。谁都没想到这个平时泼辣能干的办公厅×处处长像变了个人,全没有了一向的利落劲,很简单的问题,半天也组织不上来一句话。

主考官鼓励这位摆脱不了紧张状态的考生说,“放松下来,你可以放慢速度。”

霍燕飞是文印室的处长,紧跟着崔宝华应考。从没在部机关会场上露过脸,连差都没什么机会出的她,以自己精彩流畅的答辩与紧张窘迫的崔宝华形成强烈反差。她不慌不忙,从容不迫,把所有的问题都阐述得相当清楚。

之后进场的左春文也显得有些慌乱。左是规划财务司的一个处长。他是研究所调来的,搞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对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特别在行。目前正在制定国家人才发展“十·五”规划。

在回答“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的考题时,他不太明智地先下了判断———应该举重若轻。这个问题的考点本是要对两者做分析,而不应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考官又问:“那么,你认为自己是举重若轻的干部吗?”考官提示他可以当场记录考题后再回答,但他已经顾不上了。

给他面试的副部长都颇感意外:“平常起草报告、文件,左春文很行啊,汇报工作也是很清楚的。”

后来,他自己说,真是没答好。当时连问题听着都紧张。“我平时都是看材料看书,有问题自己想,可以想得很深入。从没有这么多人盯着我,要马上听我说。我不能适应这种局面。你要是把试题放在我答辩的桌子上,我就能从容多了。我不会想不清楚的。”

左春文承认,如果没有这次面试,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缺陷。

人事部很多人都知道宋部长“罢吃”的故事。每到省里出差,看到摆出宴席(超过四菜一汤),宋部长就真能“罢吃”走人。所以这次对考官提问的“……你怎么样管住自己的嘴?”这个考题时,许多回答都是一句“严把吃喝关”。其实出题者的本意一是要问清正廉洁,二还想说组织纪律原则。

“最大的感觉就是出乎意料!”张学忠副部长在面试结束后说,“没想到咱们的文印室还有这么个人才!”其他考官(司长、副部长们)也都在感叹:管文印室的干部竟有如此的积累,回答得如此全面!如果没有竞争上岗,没有这种面试,副司长的职位绝对不会选到她头上来。而她竟然过关斩将,如今已进入了前16名!

“老百姓不光要结构公开,还要求程序公开”

目前也进入16名,正期待公示结果的公务员管理司余志捷处长一上来就说到“考高级官员”的信度、效度即考试的有效性问题。“晋升是要考领导干部的素质水平,不同于公务员的‘进门’考试。”他说,这次40岁以下的都过了笔试、面试关;40岁以上的大约过了一半;50岁(规定55岁内可参加)以上都不行了。一是因为考题中知识记忆的成分比较大。二是观念要改变。以前只要努力工作就行了,领导会想用你提升你。现在你还要不停地学新东西,你要提高能力,要面对考试。

在1998年国务院机构大改革大精简后,部里的处长基本没“动”过,可谓人才济济。余志捷说,“也许我不是最好的,但我相信自己有竞争力。这种竞争还不同于市场经济竞争,不是简单的价值价格的驱动。要说40岁以后当个副司长,不算什么成就了。我把这名利看得很淡。我搞了这么多年别人的竞争,自己也想感受一下。这是实实在在的考试,法律、经济、行政管理、人事管理、当前的经济政治时事……像大海捞针一样,你都得看得学。”

后来我得知,余志捷还在自费读贸易经济学博士。这样渴望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的官员在人事部还有很多。他们都是两三年“没有”过休息日了。

余志捷谈得很诚恳,也很冷静谨慎。他说,“最大的腐败就是吏制的腐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靠制度啊!所以‘考官’这个意义在中国可是太深远了。光立个制度还不行,老百姓不光要结构公开,还要求程序公开。不是你这个人不错,提升对了就行了,他要问你为什么能当这官,你怎么当的,这过程得公开。在中国,这改革还长着呢,现在不要说得很高很满。”

段余应说,他正在研究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入WTO后的人事工作怎么搞。全球化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态,人才资源开发战略要有新的内容。宋部长说,煤炭100年不开发,还是煤。有的国家不开发自己的资源,买人家的,可以。但是人,你晚开发10年,这个人很可能就被耽误了,很难脱颖而出了。培养人使用人要有紧迫感。

再过几天,从这16人中确定的8个副司级职位就要公示了。记者问宋德福部长:“是不是这样提拔起来的每个人都能选准?”

他说:“也难免看不准,选错人。改革是要把看不准人、选错人减少到最低限度。产生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有问题没考察出来;有的是因为听取群众意见不广泛;有的是因为选拔以后发生了变化,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有的是因为笔试面试的题目不够科学等等。这种情况今后还可能有,但是我们要力争缩小到最低限度。如果用人出了问题,关键是4个方面要经得住检查、站得住脚:当时走没走群众路线,是不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有没有收人家的钱,是不是有人故意包庇隐瞒。”

(《中国青年报》2000.5.3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